关于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于11月21日—23日组织常委会部分委员、农委委员及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3个视察组,分别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朝瑞、副主任刘荣阁、郭斌带领下,深入到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方城、镇平、内乡三个县,围绕产业就业扶贫、保障政策落实、基础条件改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扶贫干部作风能力建设、贫困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展等情况展开实地视察,随机察看了8个乡镇、8个贫困村、5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6户,非贫困户20户)、访谈干部46人,发放干部群众认可度测评表60份,详细查看了部分必要资料,共发现问题13类,并及时向三个县进行了反馈。集体听取了市人民政府、三个县和市直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并委托其他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对本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2018年以来,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脱贫摘帽任务目标,扛稳政治责任,树立有解思维,压实工作举措,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预计全市2018年14.54万贫困人口可如期脱贫,其中方城县17776人,镇平县25000人,内乡县19000人。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治责任进一步压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市委书记、市长带头遍访贫困对象,常态化暗访督查,定期会商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形成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开展了专项巡查,对作风不实、成绩落后者追责318人。
(二)重要环节进一步抓牢。坚持以脱贫摘帽为目标,突出“三率一度”重要指标,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精准方略。镇平县组织“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活动,排查问题17805条,方城县开展“政策大宣传,工作大排查,问题大整改”活动,筛查问题19618项,基本上做到识别退出精准。统筹抓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产业就业扶贫,保障收入项目叠加;对标交通、医疗等基础条件标准,基本做到清单督办、改善速度加快;推动行业政策措施落实,基本做到细致筛查、问题整改清零。
(三)产业支撑进一步巩固。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脱贫之基,提升脱贫质量之要。以“千企帮千村”活动为载体,以产业扶贫“八种模式”为支撑,着力构建“七有”产业就业扶贫体系。做强月季、香菇、猕猴桃等大批传统特色产业;做优光伏、电商、文化旅游等新兴扶贫产业,推广内乡“5+”扶贫模式,三个摘帽县试行“3+N”扶贫模式。方城县实现13329人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达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就业全覆盖。至目前,全市光伏扶贫已投资32亿,惠及8.2万户贫困户;投产扶贫车间487个,吸纳贫困人口4万多人;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123个,覆盖贫困人口11.3万人。
(四)攻坚实效进一步提升。“两貌”改善取得进展。以基础条件改善达标为重点,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目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七改一增一树”为内容,改善贫困群众的家庭居住环境,各县市区多措并举,推进有序,初见成效。“志智”双扶开始起步。各地探索创新,设立“爱心超市”,成立农民夜校,以积分换物品,评星表彰,树立典型,特色各具。内乡实施“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镇平开展“三比三治”主题宣传活动,改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激发内在动力。2018年上半年全省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成效督查中,我市总体成绩位居全省第4。10月份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18年将提前完成全市14083户,48848人搬迁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质量不够高。贫困群众增收项目中,传统产业占比多,特色高效产业占比少;龙头企业个数少,部分企业带贫实效不够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弱,一些项目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带贫效果不明显;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财产性分红项目占比多;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脱贫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二)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个别贫困对象退出不精准,慢性病诊疗政策落实有遗漏,村容村貌治理差距较大,兜底保障贫困群体集中供养刚刚尝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广大农民群众健康知识匮乏。
(三)志智双扶不够深入。少数贫困户安于现状,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对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技术培训没有全覆盖,个别培训针对性不强,脱贫能力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四)统筹推进不够平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之间,在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就业增收、政策倾斜支持上存在不平衡,个别地方存在涉贫信访问题。
(五)干部作风不够扎实。个别扶贫干部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感情帮扶、慰问帮扶图形式,攻坚能力与脱贫任务还不相适应;个别帮扶责任人责任心不够强,积极性不高,被动应付,存在帮扶走形式,一定程度影响了群众的认可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着力提升脱贫质量。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依托带贫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村两委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用足用好信贷政策,扩大高效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搞好土地流转,推行“5+”扶贫模式,形成产业集群,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财产性、工资性收益。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倡树带贫典型,树立带贫导向,签订带贫协议。要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方面激励带贫主体,使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有动力、可双赢。要着力实现就业增收。统筹整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电商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等方式,提高劳务社会化组织程度,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履行“千企帮千村”职责的各类企业,要着力就业帮扶,增强帮扶实效。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集体股权量化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足金融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逐步增加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要建立长效政策机制。落实2020年后续帮扶计划,作出巩固提升安排。既要建立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政策性长效机制,又要建立围绕产业政策、就业政策、金融政策、土地要素等相关领域增收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退得出,兜得着,可持久”。
(二)要着力夯实基础保障。要做到精准退出零差错。特别关注2014年、2015年脱贫对象,严格规范退出程序;同时要认真准备“十类户”的佐证资料,以备实地专项评估质疑佐证,避免误判。要做到政策落实零差错。聚焦中央巡视、省政府督查反馈及我市7大类39个小项自查问题,突出慢性病诊疗政策落实、资金项目规范化管理使用两项重点,认真核查,拉出清单,责任到人,限期整改。要推动“两貌改善”根本好转。充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援助,突出垃圾、污水治理重点,按照村庄美、庭院美的总要求,实现整治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要积极探索兜底保障贫困群体集中供养模式。我市现有贫困群体的60%以上是因病因残致贫,其中部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病人、重度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孤儿等特殊贫困群体,依靠现有政策很难做到退得稳,要探索建立集中供养模式,实行日间照料或集中照料,以就近乡村为中心建设“爱心救助服务站”,切实解决贫困群体中的难中之难。要不断提升农村健康医疗卫生水平。整合资源,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基础保障能力,加大广大群众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筑牢贫困特殊群体兜底基础。
(三)要着力强化扶贫扶志。要抓主题。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打造邻里和谐乡风文明新农村的主题,努力营造扶贫靠政府、脱贫靠自己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抓典型。从贫困群众中不断培养典型、选树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激励群众。要抓载体。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培训弘扬正能量。要抓方法。采取激励先进与鞭策落后两手抓,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自我管理作用,评星挂牌,积分激励,不断完善机制,提升贫困群众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
(四)要着力抓好统筹推进。要统筹补齐基础条件短板。着眼饮水、道路、电力、卫生、文化、宽带等基础条件,加大非贫困村的投入力度,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有力整合项目资金,同等标准补齐短板,让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增强获得感,提升整体满意。要统筹经济发展。聚焦全面小康,跳出扶贫抓扶贫,培育产业基地,建设扶贫车间,做强集体经济,落实社会保障,充分兼顾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的利益,增强整体幸福感。要统筹加大非贫困群众的政策宣讲。压实脱贫责任组组长责任,统筹有效宣传手段,突出宣传对象的针对性,落实宣传实效,提升整体认可。
(五)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持续严格考核,切实做到严格管理,认真解决个别帮扶干部,特别是个别帮扶责任人帮而不扶的问题,确保帮扶到户不简单应付;持续培训提升,继续实施扶贫干部培训,提升攻坚能力;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向先进地区学习,让广大扶贫干部勇于担当作为。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1
名词解释1、两貌改善:指的是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将“两貌”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对照以村为单位开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重点的村容村貌专项治理活动,以户为单元开展“七改一增一树”为内容的户容户貌改善任务。
2、志智双扶:把“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宣传教育,强化民风建设,着力示范引领,丰富活动载体,规范完善机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三率一度: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群众认可度。
4、产业扶贫“八种模式”: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特色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培训+贫困户,公益产业+公益岗位+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培训+贫困户,垦荒用闲+平台支持+贫困户。
5、“七有产业”就业扶贫体系:各县市区和有贫困人口的乡镇至少有1个扶贫产业示范园、每个贫困村和重点村至少有1个扶贫就业车间、每个贫困户都有牧原“3+N”扶贫模式覆盖、每个贫困村和重点村至少有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户贫困户至少参加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有有就业能力或有部分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参加1项就业技能培训、每户有就业能力或有部分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6、兜底保障对象:贫困兜底保障对象是指家庭所有成员均不具备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即整户无劳动力或劳动力较弱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只能通过兜底保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简称兜底户。常见兜底户主要包括:(1)特困户;(2)孤儿;(3)无法定赡养义务人或法定赡养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独居老人户;(4)家庭劳动年龄人口非健康且因病因残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5)其他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户。
7、牧原“3+N”:“3”指三项主要扶贫举措,即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和服务外包。“N”指多种扶贫新路径,如金融扶贫、教育扶贫、订单扶贫、消费扶贫等。
8、“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
9、“七改一增一树”:改水、改电、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地坪、增生活必需品,树文明新风。
10、“两不愁三保障”:国家确定“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1、镇平“三比三治”:比德孝、比干劲、比卫生,自治、德治、法治。
12、内乡“三带五联奔小康”:党员干部带、社会能人带、致富能手带,联学、联帮、联保、联争、联创。
13、内乡5+扶贫模式:“5+”是内乡县创新设计,联合养猪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探索实施的“龙头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14、十类户:十类重点户(简称“十类户”)是指未纳入贫困序列,但容易引起“漏评”误判的十类对象,分别是: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①低保户、②分散供养五保户、③危房户、④重病户、⑤残疾人户、⑥独居老人户、⑦无劳力户、⑧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因贫辍学户和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辍学户、⑨隐瞒收入爱哭穷户、⑩父贫子不贫户。
附件2
我市2018年3个拟摘帽贫困县情况我市共有7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6个,分别是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南召县、社旗县、桐柏县,省级贫困县1个,为方城县。其中,内乡县、镇平县、方城县3个贫困县拟定于2018年脱贫摘帽,淅川县、南召县、社旗县、桐柏县4个贫困县拟定于2019年脱贫摘帽。
1、内乡县:全县总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5万人,共辖16个乡镇街道,288个行政村。全县贫困村共97个,其中2014年-2017年已脱贫出列38个贫困村,现仍有59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98户44142人,截至2018年元月底,脱贫退出5857户19796人,未脱贫10141户24346人。
2018年拟脱贫19000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84%。
2、镇平县:全县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共辖22个乡镇街道,410个行政村。全县贫困村共91个,其中2014年-2017年已脱贫出列50个贫困村,现仍有41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91户62086人。截至2018年元月底,脱贫退出6212户27209人,未脱贫14579户34877人。
2018年拟脱贫25000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1%。
3、方城县:全县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共辖17个乡镇街道,557个行政村。全县贫困村共109个,其中2014年-2017年已脱贫出列86个贫困村,现仍有23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799户44148人,截至2018年元月底,脱贫退出8393户17970人,未脱贫14406户26178人。
2018年拟脱贫17776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