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代表使命 不负乡亲重托
——记河南省人大代表、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
文/许圣义 张红侠 张改层
在内乡县,有这样一位人大代表:他,矢志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戴;他,为了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带领群众修路、发展致富产业,用责任担当和赤诚情怀书写了人大代表的风采。2019年,他再次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
作为人大代表, 就要勇挑重担造福百姓
王建伟的家乡内乡县子育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素以“山多、地少、沟长、路难行”出名。曾有人将这里形象地描述为“出门便登山,运输靠双肩,男人腿累断,女人腰累弯”,千百年来,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是子育人的夙愿。
王建伟2010年7月担任村支部书记,2012年又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面对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王建伟意识到修通家乡的道路责无旁贷。他勇敢地扛起了改变家乡面貌、造福家乡父老的重任。为此,他深入沟沟岔岔到党员干部群众家中走访调查、征求意见,并用实际行动带领干部群众打响了“向贫困宣战、为百姓造福”的脱贫攻坚战。
王建伟所在的余关镇地处山区丘陵,过去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啥都运不出去。为打通通往山外的道路,王建伟坚持奔走呼吁多年,反复提交的《关于贯通县道X042线和国道G312线的建议》,终于被省市县三级交通公路部门和扶贫办所采纳。2018年6月这项全省著名的“交通扶贫”工程陆续分段竣工,形成以岱军岭薄壳核桃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的80余公里产业路环线,贯通县道X042线和国道G312线,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确保薄壳核桃等农产品顺利外运。如今,余关镇已成为全省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核桃基地,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的开展,该基地辐射周边12个村,流转土地8600多户,带动4万余人直接受益。
紧接着,王建伟又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从市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市县交通局等20多个部门争取物资价值100多万元,并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动员在外的能人志士捐款捐物,发动沿途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带头出工义务修路。在子育村完成了通组入户道路硬化34华里,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子育村修通公路后,村民终于融入公路交通“大动脉”,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19年3月,子育村共流转荒山7000亩种植薄壳核桃,发展迷迭香,建扶贫车间,仅2019年村集体收入就达23万元,实现了走柏油路、开小汽车的梦想,昔日的贫困村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农村路网建设越好,群众离贫困越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就会越快。”2020年9月14日,在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暨“百县通村入组工程”观摩会(内乡县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时,王建伟由衷感慨,“没有路,荒山永远是荒山;有了路,荒山变金山。”
为持续改善民生,王建伟带领乡亲们先后集资70多万元,向上争取资金150万元,连通打磨岗水库至余关镇自来水管网,子育村通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昔日“肩挑背扛驴驮车拉”找水吃的困窘,还建设了大小休闲广场4处,安装路灯275盏,修筑护堤、护地坝5000多米,建垃圾池49个,双瓮厕所220个,建村卫生所3间,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王建伟所在选区原有校点3处,房屋37间,均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屋顶漏雨、山墙破裂坍塌现象,严重影响师生的生命安全。为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王建伟积极外联,争取政府及教育部门支持40多万元,同时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捐款捐物、群众捐助木材,出义务工。从2015年起,先后对3所小学32间房屋进行了翻修。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校舍落后面貌,他先后3次在人代会上提出建议,2019年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200多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教学楼,使山里的孩子们终于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
作为人大代表, 就要积极发展富民产业
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子育村,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让群众过上殷实富裕的日子,是王建伟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如何发挥子育村独特优势,发展群众致富产业,是王建伟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王建伟迎势而为,由村党支部牵头,建立起“支部+合作社+农民”的“三结合”致富链,利用荒山荒坡逐步发展壮大核桃、小杂果等特色产业。2018年村里又成立育澍种植合作社,间作套种了1500亩油橄榄和迷迭香,带动50户贫困户入社分红。如今全村的贫困户人人是股东,家家有产业。
“以前子育村穷,是因为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现在好了,王建伟带领村民发展了近3000亩核桃基地、400多亩小杂果、1500亩的油橄榄和迷迭香,为发展生态旅游带来新契机。将来,在山、水、田、园上做文章,打造乡村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余关镇镇长邢永海对子育村的产业如数家珍。
离村部右边100米,是王建伟利用闲置土地改建而成的仙鹤纸业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00元的租金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18500元。比如贫困户张定林已经成为熟练工人,农闲时间就来到车间干活,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照顾家里农活和上班挣钱两不误,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张定林脱贫后,2020年春节在门前贴上了这样一幅对联:“天高山高难超党恩高,爹亲娘亲怎比习总亲”。
王建伟在内乡县率先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子育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7万元,实现了群众务工不出村,娱乐不出村,小病不出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如今子育村不但摘掉了穷帽子,还变成了明星村。
同时,王建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带领乡亲们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王建伟内引外联,在子育村建立了河南省首个村级脱贫攻坚博物馆和豫西民俗展览馆,建起了集旅游度假、生态休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山野资源开发于一体的生态庄园。如今,生态游、休闲游、农家游在子育村这个昔日的穷山村红红火火开展起来,许多村民陆续建起了农家院和旅游客栈。从此,父老乡亲们的“小康”梦想不再遥远。
作为人大代表, 就要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当选人大代表多年来,王建伟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当好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就必须和人民群众心贴心,发挥好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为此他坚持做到三点:一是加强学习强“内功”。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认真聆听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讲座,积极主动自学人大业务知识,从而增强了当好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为民代言、开展监督的实际本领。二是深入群众听民声。坚持每年深入各村组调研、征求意见不少于5次,特别是每年人代会前,他都拿出半个月时间深入村组走访选民,征集群众意见,保证每年向人代会提出建议不少于1件,每年向乡政府提出意见不少于2件。此外,他还常年结合调研、走访,调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几年来先后解决群众纠纷50余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余个。三是当好义务“宣传员”。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桥梁”作用,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决策部署,及时宣讲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群众依托青山绿水发展产业,积极配合做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农家院建设、荒山资源开发,注重依靠绿色产业致富;引导群众不过度依赖国家支持,树立自力更生理念,并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创新发展、合作经营,增加收入,实现小康;引导群众树立新型道德观念,形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正确理念的树立和淳朴民风的畅行,增添了子育村开放发展、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俗话说: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真是个好书记,没有他,就没有子育的今天。这样的代表,要得哟!”王建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选民重托,发展富民产业,造福家乡父老,受到子育村和周围村群众的交口称赞。如今,王建伟正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和全村村民,昂首挺胸,信心百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大家都说,“王建伟是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他不仅能够替我们说话,更能为我们办事。遇到啥事,只要有他在,我们就一百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