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人大

生态产业奏响富民曲

发布时间:2021-02-20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文/马腾

  “核桃果,桑叶茶,软籽石榴能发家……”盛夏时节,行走在淅川县丹江库区,不时可以听到这样的 “好歌曲”。

  近年来,淅川县各级人大代表以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巧打“特色牌”,念活“生态经”,带动当地群众大力发展核桃、桑叶茶、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谱写了一曲人大代表引领生态产业发展促脱贫的富民之歌。

  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核桃是俺们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村里核桃产业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多亏有位一心为民的‘核桃代表’!”今年,淅川县滔河乡白杨坪村的农民们又将迎来核桃的大丰收,每个人都喜洋洋的,纷纷给村支书、淅川县人大代表韩银祥“点赞”。

  白杨坪村是淅川县西南部的一个偏远深山村。该村山高坡陡,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村经济发展缓慢。

  2010年,在外创业已颇有成就的韩银祥回到家乡,当选县人大代表,并出任白杨坪村支部书记。韩银祥说,“个人富不是富,全村富才是富”,他绝不能自己过好日子,却继续看着乡亲们过肩挑背驮、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脱贫致富可不是简单的事,从哪里下手呢?通过缜密的思考,他决定从开发村里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坡入手。韩银祥带领村组干部去外地考察,最终选定种植薄壳核桃。

  说干就干,在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韩银祥带领部分村民开始小范围试种。在解决了病虫害等问题,掌握了种植技术之后,薄壳核桃获得了大丰收。看到试种核桃的农户家庭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便向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大对核桃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信用联社为核桃产业提供产业发展资金;水利部门为村里开挖了深水井、架设了自来水管道,极大改善了灌溉系统;林业部门给每家每户发放了免费的核桃苗,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乡亲们培训核桃种植管护技术。

  村民把好核桃种出来了,更要保证好核桃能有个好销路。为让家乡的核桃走出深山,真正让乡亲增收致富,2012年,韩银祥带头出资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农民核桃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路子,对产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他为核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核桃,由合作社负责外销,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在韩银祥的带领下,白杨坪村已种植薄壳核桃7000余亩,建起集脱皮、烘干、销售为一体的核桃加工基地,家家户户都端上了“绿饭碗”。“白杨坪村荒坡披绿变‘宝山’,核桃树成了让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更可喜的是,发展核桃产业不仅使家家户户的腰包鼓起来了,还为丹江口库区增添了一道绿色风景线,保证了南水北调的水质安全。”韩银祥欣慰地说。

  白杨坪村核桃产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周边乡村广大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一时间,“山山种核桃,处处在造林”成了当地的真实写照。随着一棵棵核桃树苗落地生根,全县5万多亩荒山荒坡披上了一身巨大的“绿装”,年产值可达1.2亿元,1万余名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桑蚕产业的“升级版”

  “现在的桑基莲池、桑基鱼塘,那是联合国公认的一种生态模式,就是把蚕沙作为肥料、饲料投放到莲菜池、鱼塘里……”日前,在淅川县荆紫关镇盛坤农业公司桑蚕产业基地里,公司董事长,南阳市、淅川县两级人大代表段振兰向乡亲们介绍推行桑鱼模式、桑莲模式的好处和收益情况,目前,该镇正转变传统种桑养蚕模式,打造桑蚕产业“升级版”。

  过去,依托丹江、淇河沿岸数万亩滩涂地优势,荆紫关、寺湾等乡镇发展桑园近5万亩。由于产品单一,市场波动大等因素,增产不增收并不少见。如何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拉长产品链条,加快桑产品综合开发,使昔日的桑蚕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成为段振兰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结合外出考察学习的经验,她决定从种植模式和开发深加工产品上做文章,致力打造桑蚕产业“升级版”。首先立足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打造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环生态链,着力培育桑、莲、鱼观光农业园。同时,积极尝试桑叶菜、桑叶茶、桑葚酒、蚕沙枕等桑蚕产品开发利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升级后的桑蚕产业不仅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桑园和桑农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桑蚕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桑园1万余亩, 建设大棚200座,种植莲藕300亩,带动丹江河沿岸4000余名群众从事种桑养蚕、种莲养鱼。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种养基地,还上马了缫丝厂,进行桑蚕的深加工。仅此一项,可使每亩桑园增加收入3000元,全县桑农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增加就业2000人。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开发出的桑叶菜、桑叶茶、桑葚酒、蚕丝被等项目,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努力把原来的滩涂荒地打造成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谈到未来的发展,段振兰信心满满。

  脱贫攻坚的“幸福果”

  盛夏傍晚,淅川县盛湾镇瓦房村软籽石榴基地,果农们正忙着在地里除草。“政府免费发放果苗,公司免费指导技术,我前年种了十几亩软籽石榴中农红品种,现在长势非常好。每亩地收入两三千元,一年下来能挣到三四万元,能过上好日子真要感谢咱们的人大代表姚岗。”望着挂满枝头的小石榴,陈老汉的致富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2012年,淅川县人大代表姚刚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丹圣源农业开发公司,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为依托,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引进中农红优质软籽石榴,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行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群众新的支柱产业。

  公司成立以来,姚刚不仅坚持为愿意发展软籽石榴的农户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深入群众家坐一坐、看一看、听一听,收集大家对软籽石榴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县政府。“人大代表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积极反映群众的心声,为大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姚刚表示,一定努力把软籽石榴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和致富的机会。

  在姚刚的建议下,淅川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软籽石榴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石榴产业在苗木供给、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补贴。

  软籽石榴路上,携手乡亲同富。丹圣源的硕果,作为脱贫攻坚的“幸福果”,已带动全县集中连片发展软籽石榴近5万亩,5万多农民通过种植软籽石榴走上了致富路, 5000多名贫困群众变成了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增加1万余元。

  精心栽种、施肥、浇灌、管理,如今的丹江岸边呈现出“一树石榴浸溪红”的盛景,这一生态富民产业在大山里已经华丽绽放。未来5年内,淅川软籽石榴规模将突破20万亩,建设“中国软籽石榴之乡”,淅川可期!

  播“绿”收“金”,点“绿”成“金”,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引领下,淅川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脱贫致富路子,辉映着水源地山清水秀、水清民富的美好图景,一首富民曲正在渠首大地奏响。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