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南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
第55次主任会议文件六
南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
审 议 意 见
——2022年10月31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55次主任会议上
市人大经济委员会 贾 斌
(摘 要)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2022年10月12日至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现将审议意见通报如下: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2021年省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第8名,成绩值得肯定。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引领效应不明显;二是市场主体满意度不高;三是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四是“最多跑一次”还有差距;五是乡村便民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六是部分项目要素制约明显;七是行政执法缺少温度。
会议要求:一要对标先进,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学习襄阳、宜昌先进经验,找差距扬优势补短板,不断打造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可复制的“南阳品牌”,让南阳的营商环境更具标识度、更有影响力,实现“保五争三抢第一”目标,营造“六最”营商环境,进而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二要聚焦短板,持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满意度,开展常态化评议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建设诚信政府,兑现承诺履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快“兴企网”惠企政策平台建设,加快“企业库”“政策库”全面入驻步伐,做到政策自动配送、精准直达、免审即享;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突出政务环境,加快提升服务效能。切实提高“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效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建立完善审批监管联动机制;加强中介监督管理,建好用好“网上中介超市”,达到“应驻尽驻”;强化改革事项审批上下联动,推行就近办理、市县同办、全市通办;加快乡村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解决“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四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全市统筹力度,强化土地、资金、用能、审批等要素保障;抓住国土空间规划机遇,提前留足项目用地空间,解决用地根本问题;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做到“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承诺制”;扩大债券市场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中小微企业获贷可及性,降低融资成本。五要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促进市场主体法治化建设;实施柔性执法,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行政执法更有“温度”;审慎实施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行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附:1.南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市人民
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
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问题清单
3.名词解释
附1
南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
对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
审 议 意 见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2022年10月12日至1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现将审议意见通报如下: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大突破助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构建不断完善,问题整改力度不断加强,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法治环境建设不断优化,2021年省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第8名,成绩值得肯定。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对照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特别是与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引领效应不明显;二是市场主体满意度不高;三是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四是“最多跑一次”还有差距;五是乡村便民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六是部分项目要素制约明显;七是行政执法缺少温度。
会议要求:
(一)对标先进,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围绕“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目标,紧盯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加快实施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全力以赴争第一、争唯一,营造“六最”营商环境,进而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对照朱是西书记提出的“七个为什么”,学习襄阳、宜昌先进经验,找差距扬优势补短板,不断打造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可复制的“南阳品牌”,让南阳的营商环境更具标识度、更有影响力,实现“保五争三抢第一”,努力打造“无审批城市”。
(二)聚焦短板,持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开展常态化评议活动。我市大中型企业满意度较高,解决占市场主体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满意度较低的问题,要常态化开展重点科室“群众评”活动,市场主体评议市直单位、重点科室、基层站所活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常态化评议政府工作部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加快诚信政府建设步伐。兑现承诺履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解决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政策,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打造良好法治环境,切实提升企业满意度。加快惠企政策平台建设。发挥南阳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作用,加快“企业库”“政策库”全面入驻步伐,做到政策自动配送、精准直达、免审即享,同时明确惠企政策送达责任,精准企业政策需求,落实惠企政策,做到线上线下相融合,便民服务相统一。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培训,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突出政务环境,加快提升服务效能。切实提高“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效率。按照“三集中三到位”总体要求,对照“四减一造两提”,重塑行政审批制度,实施流程优化再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打破数据壁垒,精准部门数据需求,提高数据实用实效,拓展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实用覆盖面;持续完善“宛快办”APP功能,实现各类便民便企事项“码上查、掌上办、码上办”,提高群众体验感、使用率、满意度;深入推进“一窗受理”、无差别全科受理、集成服务,创新“事前辅导、帮办代办”政务服务模式,做到一次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办好。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实施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制,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建立完善审批监管联动机制,落实“谁审批、谁监管”,全面推行“审管分离、审管协同、审管联动”,禁止以罚代管、以审代管,轻微违法做到首违不罚、首违轻罚;加强中介监督管理,建好用好“网上中介超市”,达到“应驻尽驻”,建立清退淘汰机制,提升中介服务质量。强化改革事项审批上下联动。加强对基层业务指导,提高事权下放承接能力,推行就近办理、市县同办、全市通办,提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加快乡村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审批服务中心、加强村(社区)服务站点建设,优化提升基层实体政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提升帮办代办水平,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解决“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全市统筹力度,强化土地、资金、用能、审批等要素保障,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最大限度缩短项目落地周期,确保重大招商项目签约后90日内开工建设,落实环保管控“白名单”制度,保障重点项目施工不受影响。强化土地供给。抓住国土空间规划机遇,提前留足项目用地空间,解决用地根本问题;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做到“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承诺制”;出台政策措施推动能耗指标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债券市场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各类发展投资基金,推动政府基金直接或以股权形式进入优势产业,做到金融精准扶持。提高中小微企业获贷可及性。有效发挥我市15家融资担保公司作用,推动政府、担保公司、保险机构等加强合作,提高中小微企业获贷可及性;推动金融工作部门加快“信易贷”平台建设,拓宽“科技贷”“税易贷”范围,为企业提供更多金融信贷产品;提高金融余额存贷比,降低融资成本,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五)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抓好《南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促进市场主体法治化建设,做到依法经营、诚实经营。实施柔性执法。规范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着力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和过度执法等问题,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防止“以罚代教、以罚代管”,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行政执法更有“温度”。审慎实施强制措施。贯彻落实“少捕慎诉”刑事政策,推动矛盾解决纠纷机制落地落实,探索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审慎适用强制措施,对涉嫌犯罪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关键技术人员等重要生产经营人员做好羁押必要性审查,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行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对本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在三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附2
问 题 清 单
1.创新引领效应不明显。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看,2021年省评28项一级考核指标,我市处于第一方阵有12项,处于第二方阵有7项,处于第三方阵有9项占比31%,落后指标占比较高。对比郑州“一件事集成”、许昌招商引资热力图、鹤壁市的“鹤必达”平台(免审即享,政策精准推送)等,我市各指标领域在全省领跑、全国领先改革事项较少,“品牌效应”不明显。政务环境领域中的政务服务、招标投标、办理建筑许可等指标,市场环境中的获得用水、用气、信贷等指标,法治环境中的企业权益保护,宜居宜业环境中的劳动力市场监管等指标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市场主体满意度不高。2021年度省营商环境评价我市企业满意度排名全省第8位,虽然进步7个位次,但与排名第一的鹤壁市仍有2.6分差距,仍未进入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满意度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满意度成为制约南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最大短板。一是部分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惠企政策兑现不及时,补贴补助资金发放滞后,在有些县区因财政困难被统筹至其它领域先行使用,造成企业获得感不强;惠企政策的送达和解读责任不具体、不到位,缺乏追踪问效,无法及时获知政策落实效果。二是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不高。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个别部门窗口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次性告知执行不到位,导致企业、群众办事来回折腾;上半年两次经济运行调研中,通过闭门问卷,分别有14.63%、21.43%的企业反映办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检查评比多、干扰正常生产经营。上半年两次经济运行调研中,通过闭门问卷,分别有48.41%、21.43%的企业对检查评比过多反应强烈。四是存在环保管控分类“执法严”。大气污染防治管控期间,存在分类“执法严”,主动服务少,执法生硬,缺少温度,政策分类宣传不到位,城区道路限行虽有所调整缓解,但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增加了物流成本,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一是部分审批事项所需材料多。对照“四减一造两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材料多、跨部门不能复用,耗时长效率低。2021年省评报告指出,15.79%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办事环节过多”“重复提交材料”。截至目前,我市2087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需提供9832项材料,其中1700多项是重复提供,有的一项材料暗藏多个子项材料。二是中介服务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专家评审、市政公共服务、技术审查等非审批事项耗时过长,“网上中介超市”入驻机构214家,没有做到“应上尽上”,作用发挥有限。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虽然压缩到31天,但对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监管,在委托中介编制报告、专家评审、现场勘验、第三方评估等用时较长,增加企业成本,企业获得感不强。三是个别行政机关重审批轻监管。“以审代管”“以罚代管”问题仍然存在,审管不协同、审管不同步,企业不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造成不良后果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处罚,企业意见大。四是权限下放联动不通畅。事权下放后,有的县区受限于人员、编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高频事项县级办理效率跟不上,企业上下奔波,群众体验感差。企业退出市场涉及部门比较多,退出流程复杂、程序繁多,一般需要半年以上,审批效率低。
4.“最多跑一次”还有差距。我市政务服务事项与“一网、一窗、一次”办结要求有差距。一是“一网通办”实际效果不明显。尽管有208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一网通办”率、不见面审批率达到95%,但存在实际网办率低、便利成效不明显、办事体验感不强等问题,2021年省评报告指出,仅有47.37%的受访企业反馈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可“全程网办”;数字政府建设、数字赋能相对滞后,部门之间横向数据壁垒尚未实质打通,纵向审管衔接不畅,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涉及的网上系统平台,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获取、自动共享;电子签章、电子证照推广应用覆盖不全,仍是全市流程类指标办理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二是“一窗受理”还有差距。“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还未全部实现,大厅之外仍有审批。截至目前,有43个部门1782项业务纳入综合窗口“一窗受理”,占比87.4%,其他事项以代办的形式纳入综合窗口,因不适宜公开办理,还有13项暂未入驻大厅。三是部分窗口设置不合理。一些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设置不合理,窗口排队现象严重,引导、分流办事群众利用智能化设备“便捷办”等问题较为突出。2021年省评报告指出,21.05%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未下班就停止办理业务”“排队时间过长”现象。
5.乡村便民服务标准化程度低。乡镇大厅普遍存在授权不到位、实用性不强等问题。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指出,40%受访企业反馈我市乡村两级综合(党群)服务中心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少,距离“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和真正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群众获得感不强;打造政务服务15分钟办事圈,推动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乡、村两级服务人员在帮办代办事项中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6.部分项目要素制约明显。2021年省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满意度评价,我市的项目保障指标全省排名14,名次靠后,其中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力度的满意度得分为88.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土地审批制约。集中表现在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周期长,“项目等地”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重点项目推进缓慢,特别是中心城区实现应保尽保比较困难。如:G312线改建、中心城区外环路、南阳至社旗、镇平快速通道等项目用地困难。二是资金制约。金融信贷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少而弱,平台融资规模有限,对支柱产业扶持力度不够;银企之间对接协调力度不够,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问题较为突出,造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区域评估”未能实现辐射半径全覆盖。
7.行政执法缺少温度。行政执法不规范,多部门重复执法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仍然习惯以堵代疏、以罚代管;一些部门执法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基层执法人员执法缺乏柔性、缺少温度,执法生硬,企业感受不好;包容审慎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对包容审慎监管呼声较高。
附3
名 词 解 释
1.“三区一中心一高地”
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全国枢纽经济先行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2.“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
“一”,即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条主线;“二”,即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两个加快”;“三”,即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三大支撑”;“六”,即建设富强活力、法治诚信、低成本创业、幸福美丽、高效清正、平安文明“六个南阳”;“十”,即实施“十大行动”。
3.“三集中三到位”
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行政审批服务科向大厅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理集中,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4.“四减一造两提”
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企业和群众满意度。
5.“六最”营商环境
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最佳营商环境。
6.“少捕慎诉”
少捕慎诉是指对绝大多数的轻罪案件体现当宽则宽,慎重追诉,加强对逮捕社会危险性的审查,依法能不捕的不捕;依法行使起诉裁量权,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充分适用相对不起诉,发挥审查起诉的审前把关、分流作用;对危害国家安全、严重暴力、涉黑涉恶等重罪案件以及犯罪情节虽较轻,但情节恶劣、拒不认罪的案件体现当严则严,该捕即捕,依法追诉,从重打击。
7.“标准地+承诺制”
“标准地”是指明确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项目建设标准和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所占比例等用地控制标准以及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已经达到和满足建设开工基本条件的工业项目用地。“承诺制”是指项目单位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进行承诺,对工业投资项目摘地前“事前审定、书面承诺”,摘地后“限时批复、拿地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