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人大:多元搭建代表联络平台 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近年来,镇平县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人大张主任关于人大工作的一系列要求,推动联络站(室、点)运行管理,促进全县6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室)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线上”和“线下”并行、“特色”和“专业”互补的模式,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坚持“下楼出院”,以方便群众、便于接待为原则,将联络总站建在县政务中心一楼人员密集场所、服务群众第一线,各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和党群服务中心相结合,最大程度方便代表联系群众、群众找到代表,实现基层治理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有机互融。同时,做实“四联系”工作,将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按行业、工作单位、居住状况等混合编入各代表联络站,在做实每周三代表进站集中开展活动外,每天安排代表进站值班接待,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掌握社情民意“信息站”、解读政策法规“宣传站”、化解矛盾纠纷“调解站”作用以及人大代表党委宣传员、“一府一委两院”协商员、人民服务员的作用。
二是打造“快捷式”服务网络。在县村振平台上增设“人大之窗”专栏,设置联络中心(站)简介、代表风采、代表活动、意见建议、部门评议、民生实事票决等10大板块,录入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信息,根据代表信息系统生成人大代表专属“一人一码”,群众有意见直接扫描代表二维码给代表留言反映或预约见面,实现了群众联系代表“码上说”、代表服务群众“码上办”、代表开展监督“码上看”、代表履职情况“码上评”。与实体联络站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让代表履职在“掌上”开启,互动在“掌上”进行,信息在“掌上”传递,实现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全天候”“无障碍”“零距离”。去年以来,共收集意见建议230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93件,菩提路全线贯通、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地游园等一件件群众反映的“关键小事”通过“人大之窗”得到高效落实。特别是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方面,通过“人大之窗”平台,实现了项目征集“全域”“全时段”“全覆盖”,通过严把项目的征集关、筛选关、票决关、公示关、监督关、公开关,对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全过程闭环监督,确保民生实事不但通过民主监督提得好,而且通过全过程监督落实的好。群众称“人大之窗”不见面胜似“面对面”,反映问题方便快捷,处理问题高效迅速。
三是打造“全程式”服务模式。将代表联络站建设与本地的工作特色、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围绕“132”产业体系和玉、鱼、花、面“四大特色”产业,把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把人大代表镶嵌在产业上,建成了玉雕产业、新经济产业园、观赏鱼等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助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群众增收。譬如:我们探索“联络站+玉雕”模式,在玉雕大师园刘晓强工作室建立玉雕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聚合10名省市县人大代表,先后收集玉雕从业人员意见建议82条,其中12条被吸纳进《镇平县玉文化市场规范提升工作实施意见》。在杨营镇、贾宋镇、侯集镇探索“联络站+乡村振兴”模式,围绕莲藕种植、虾稻混养、苗木花卉、金鱼养殖,建立专业联络站,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全市“为人民履职、为中原出彩•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现场推进会在镇平召开。全省乡村振兴产业现场会到镇平观摩。
在做好拓展联络站功能效用的内涵外延上下功夫外,镇平县人大常委会聚焦人大代表进站履职活动“常态化”,通过站内“坐诊”接待群众、进村入户“出诊”走访群众以及人大代表“六个一”活动等,组织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依法履职,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多角度参与县委中心工作,为建设“如花似玉、锦绣镇平”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投稿人:镇平县人大常委会 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