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不屈精神的象征。楚长城作为中国最早的长城,其中邓州市杏山楚长城是整个楚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州市最大的地面文物建筑。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的人大代表秉持着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深入开展对杏山楚长城保护的调研工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其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本报告旨在对杏山楚长城的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楚长城现状
邓州市境内的杏山楚长城分布于杏山山区多座山上,连着山寨,总长度约30公里。人大代表深入山区,实地勘察,墙体和山寨内石屋墙体均建于自然山体,以青毛石片(块)干砌而成,墙体宽2.3米(底)至1.0米(顶),残高0.1米至2.6米。
朱连山寨建于地势险峻之处,利用山体石料平垒砌成。墙体两侧有脱落砌石,部分墙体损坏严重且有断口。寨内房屋多为废墟框架,部分仅存基石,屋顶无存但平面布局较清晰。
清泉沟寨现存墙体约4500米,依地势而建。西半部被公路截断,原有寨门被毁。墙体由大小石块干砌而成,现存高度30厘米—280厘米,厚度90厘米—140厘米。大山寨依山势呈椭圆形建造,城内地势高,有关堡。墙体现存约300米,遗留两座城门。
严寨平面呈圆形,有内、外寨。内寨墙内部环围有大量房屋,墙体长约800米。因缺乏保护,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建筑损坏加剧,墙体受植物生长影响倾斜松动,部分遗迹被掩埋。越马池寨依地势而建,三面墙体半圈清泉沟寨,地势平缓形状不规则,墙体长约850米。
二、破损原因
人为因素。在杏山地质公园建立以前,尤其是十八大以前,由于缺乏保护措施和规定,宣传不足。村民生产生活对楚长城地貌造成损坏,如踏青时破坏墙体开辟道路、焚烧植被、乱刻乱画、翻动石块等。
自然因素。楚长城石块干砌缝隙多,墙体与寨内植被生长茂盛,根系挤压墙体导致倾斜、基石松动和倒塌。部分墙体位于山腰险坡,受雨水冲积和泥石滑坡危害,还有因地壳运动导致基石不稳而倾斜倒塌。
三、已采取保护措施
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宣传楚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重要性,提升了整体的保护意识。设立保护标志和警示牌。在遗址周边设立明显标志和警示牌,提醒人们保护。加强巡查和监管。成立巡逻队不间断巡查,护林员巡林时兼顾巡查,加强对村民和游客的监管,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实施生态保护。合理管理寨内和墙体植被,加强山体生态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影响。
四、意见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合理规划使用,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和紧急修复项目,确保日常维护、修缮和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加大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设置警示标识和宣传标语。完善保护规划。制定全面系统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措施。开展考古调查研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周边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楚长城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制作纪录片和宣传短片播放,组织志愿者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促进文旅融合。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将部分旅游收入用于保护和管理工作。
五、结论
杏山楚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目前面临诸多保护挑战,但通过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未来,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执法力度、完善保护规划、深化宣传教育以及促进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在上级重视和杏山旅游管理区的共同努力下,杏山楚长城遗址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成为邓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这不仅是对珍贵历史遗产的尊重和保护,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人大办 吴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