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太和镇:代表积极履职 助推产业兴旺
2024年,在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中,社旗县太和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倡导,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涌现出了像唐林山、邓永海、王贤一、李坤等人大代表,他们以精准的履职行动和诚挚的为民服务情怀,谱写了一曲曲点缀“产业兴旺星”的履职赞歌,有效助力了“五星”支部创建,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了人大力量。
连任代表:“见缝插针”带动村民增收
太和镇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闫店岗村党支书唐林山,自当选为人大代表那天起,就以“带动村民增收”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庄严承诺,先后带领村民发展桃树种植和黄牛养殖,均收到良好效果。
2024年8月,唐林山又看准商机,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40亩刚刚收完烟叶的土地,9月1日种上萝卜、娃娃菜,75天的时间,萝卜、娃娃菜均已上市,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务工费等,亩均纯收入也在500元左右,40亩蔬菜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这样,本是一年两季种植,唐林山不仅中间“见缝插针”一年种了三季,又为家门口就业的剩余劳力发放工资2万元。
养殖代表:喂猪办厂拓宽致富路
今年49岁的邓永海,是县太和镇人大代表、马埂村文书。2000年受市场经济影响,邓永海在镇党委、政府优惠政策驱动和农村信用社资金扶持以及村委大力支持下,投资50万元,购买20头二元良种母猪和1头杜洛克公猪,成立了太和乡良种养猪厂。
在喂养中,邓永海摸索出“四混合”自由采食法,就是先让猪吃干“混合料”,然后再让猪喝清水。这样,从猪仔出生到出栏6个月内,体重可达120公斤,当年出栏400头,年纯收入可达4万元。
在党委、政府帮助下,邓永海弟兄几个抱团发展,到2003年发展到存栏母猪150头,年出栏量不低于2500头,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又于2012年将太和乡良种养猪厂更名为海峻养殖厂,存栏高峰达到5000头,年出栏9000头,纯收入达到80万元,并吸纳11人进厂务工。
进入2014年,邓永海弟兄几人又成立了太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社旗、唐河两个县的4个乡镇,邓永海于2021年当选为太和镇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22年当选为太和镇商会会长。
本镇王建军看到太和镇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抓住商机成立了璟润肉食品有限公司,吸纳12人进公司家门口就业。目前,王建军的公司是社旗县一家唯一有屠宰资格的肉食品公司。村民张大旺,2009年前一直在外打零工,创业后多方筹措70万元,注册成立了社旗县大旺养猪厂,年纯收入均在150万元左右。
眨眼间,24年过去了,在邓永海带动下,周边已发展养猪厂40多个,带动100多户养猪,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种植代表:一年三豆“巾帼不让须眉”
自王贤一当选太和镇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那天起,就立志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独有女性坚韧与付出,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此,她立足农村实际,决心在土地上作文章,在带领群众致富上下功夫,在产业振兴上动脑筋。“经过多处考察论证,我流转50亩土地种植豌豆和青豆,以此带领群众致富。”王贤一详细告诉笔者。
年初3月份,她种上第一季“豌豆9号”,5月初豌豆成熟收摘;5月中旬,又种上第二季青豆,时隔3个月青豆成熟开始收摘;中间让土地歇息1个月,进入8月,再种上第三季豌豆,11月中旬成熟收摘。这样,一年三季种植,不仅获得了亩均纯收入在2500左右的良好经济效益,而且也吸纳200多人家门口就业,日均收入80元。
磨面代表:诚信忠厚乐意助人
今年45岁的李坤是社旗县太和镇马埂村人,太和镇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于2015年在政府和村委大力支持下,投资200万元成立了宏坤面粉厂,以“小作坊”的形式,开始了“诚信经营是本钱,磨出精粉是底线,服务村民是意愿”的经营面粉生涯,并且吸纳3名贫困人员进厂务工,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李坤掌握磨面技术和科学管理后,前来储存粮食和兑换面粉以及购买者络绎不绝。“从李坤建厂我就把小麦存在他这里,现在还在这里存1000多斤小麦。因为李坤这孩为人实在,不坑人、不骗人,这个机器‘磨’出来的面好吃,蒸出来的馍嚼着有劲道。”村民李新春说。
2016年进厂的贫困户李进才,因孩子们都在攻读大学,李坤经常提供经济帮助。2024年,李进才患上脑血栓,李坤得知情况后,立即给他5000元,使其顺利入院接受最佳时间治疗。“李厂长是个大好人,李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好代表。”李进才及其家人连连称赞。
通联:社旗县 赵兰奇 李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