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人大:情系民生建睿言 奏响发展最强音
在刚刚闭幕的镇平县第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来自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的298名人大代表,以“沾泥土、带露珠”的基层视角,通过分组讨论、专题审议等形式,提交了91件饱含民生温度的人大建议。代表们手持调研笔记、怀揣社情民意,用532组数据和87个典型案例,将街头巷尾的“民声”转化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强音”,谱写了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崭新篇章。
聚焦公共充电:整体优化消费环境
“充电2小时扣费3元,扫码却看不到具体电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动自行车充电乱象,王国华等10名代表提交的《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共用充电桩收费行为的建议》引发热议。建议直击当前充电桩运营存在的三大痛点:收费标准“各自为政”、耗电量“雾里看花”、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代表建议构建“政府定价+市场调节”双轨机制:由发改部门牵头制定基础电价标准,允许企业在±15%范围内浮动;推行“充电账单可视化”改革,要求运营商通过小程序实时推送充电时长、电量、费用明细;探索建立“红黄牌”信用监管体系,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特别提出在老旧小区推行“充电惠民套餐”,通过财政补贴将夜间电价控制在0.5元/度以内。
聚焦山区旅游:打造文旅黄金走廊
“守着玉雕之乡、菩提古镇的金招牌,旅游收入并不理想。”范海川在《关于整合北部山区旅游资源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指出当前存在“珍珠散落未成链”的发展困局:文旅项目分布分散,3A级景区间平均车程达45分钟,旅游专线覆盖率不足30%。
代表建议重点实施“一线串珠”工程:加大投资打造旅游环线,串联菩提寺、玉雕小镇、樱桃沟等6大核心景区;创新“文旅特派员”制度,选派12名专业干部驻点培育民宿集群;开发“镇平文旅一码通”数字平台,实现门票、餐饮、交通“掌上预约+智能导览”。特别提出建设豫西南首个“非遗研学走廊”,将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
聚焦课后服务: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作业量降了,家长焦虑却上升了!”赵菊峰在《关于规范延时服务减轻学生负担的建议》中,用三组数据揭示教育新课题:78%的家长反映作业公示流于形式,63%的学校延时课程仍以作业辅导为主,县域内素质教育师资缺口达42%。
建议创新提出“三段式”解决方案:建立“基础托管+素养提升+特色拓展”的递进式服务体系,每周至少开展2次文体艺术课程;推行“作业熔断机制”,设立年级分层作业时长红线;打造“社会资源进校园”工程,遴选20家非遗传承单位、科技企业组建课后服务联合体。特别建议将教师参与延时服务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每年单列50万元奖励资金。
从充电桩的“分角之争”到旅游环线的“千米贯通”,从课后服务的“分钟管控”到非遗传承的“活化利用”,代表们的建议既见微知著又胸怀全局。这些冒着热气的建议,是从382个村社区民生意见池中打捞出的真问题。随着《重点建议督办清单》的出炉,镇平将以“马上办、盯着干、抓到底”的作风,把纸上承诺转化为百姓可感的幸福增量。
供稿人:镇平县人大常委会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