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彭营镇人大:“四链协同”激活烟叶产业
“现在每亩地流转费600元,加上在基地务工,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6月的清晨,彭营镇烟叶种植基地里,烟农陈大姐正带领务工群众进行叶面施肥。今年以来,彭营镇人大主席团紧扣党委中心工作,着力建设烟叶专业镇,围绕土地、技术、用工、监督四大关键环节,构建“流转链+技术链+就业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让小小烟叶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叶”。
破题土地碎片化 织密“流转链”
“这块地集中连片后,能引入指针式喷灌设施,烟叶产量至少提升15%。”在西王庄村的田间地头,县、镇人大代表王永志正拿着土地流转示意图向农户讲解。针对传统分散种植效益低的问题,人大主席团建立“代表包片+专班推进”机制,组织28名代表分赴我镇19个村,入户宣传讲解政策,促成83户农户与专业合作社达成流转协议,连片开发出600亩标准化种植区,配套建成5公里机耕路和5处灌溉泵站。截至目前,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200亩增加到2000余亩。
技术赋能全周期 锻造“技术链”
“大家注意看,这种斑点是赤星病的前兆,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在范庄村的田间课堂上,县烟草公司技术专家正通过无人机航拍画面讲解病虫害识别。人大主席团联合镇农业服务中心打造“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在镇里设立技术总站、片区设服务站、基地设示范岗,邀请烟草部门专家及本地“土专家”组成“技术智囊团”,采取“田间课堂+理论授课+实操示范”模式,开展育苗移栽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等全环节知识培训。
优化用工带增收 激活“就业链”
镇人大主席团根据烟叶种植各环节的用工需求,将移栽、采收等环节的用工信息按技能需求、薪资标准分类整理,通过“线上小程序+线下公告栏”双线发布,畅通劳动力与种植户的对接渠道。协调种植户优先雇佣脱贫户、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田间管理、采收等灵活就业岗位,今年产业高峰期带动150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同时,监督种植户与务工人员签订用工协议,确保薪资按时发放,同时联合劳动部门开展用工权益宣传,保障务工群众合法利益。
强化监督常问效,夯实“产业链”
组织人大代表对烟叶种植基地开展专项视察,查看土地流转成效、技术培训落实及用工情况,形成问题清单并督促相关部门整改。通过代表联络站、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烟农在灌溉设施、烘烤设备等方面的需求,协调政府部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助力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彭营镇烟田里的烟苗在智能灌溉设备的浇灌下茁壮成长,在阳光下闪烁光芒,人大代表持续发力,书写着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讯员:令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