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镇平县人大常委会: 解决民生“小问题”书写履职“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民之所盼,履职所向。近年来,镇平县人大常委会将民生诉求作为履职坐标,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从养老难题到教育关切,从医疗堵点到就业痛点,立足群众反映强烈的“小问题”,做好民生实事“大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督促问题解决,以实际行动的“小切口”回应群众关切的“大民生”,用一份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诠释了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为民本色。

  下好养老“先手棋”,破解银色时代民生之困

  清晨的阳光洒在镇平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的康复花园里,75岁的张桂莲老人正跟着护理人员做养生操。“这里既能看病又能养老,孩子们不用再操心了。”老人朴实的感慨,折射出县人大常委会破解养老难题的实践成效。

  县域60岁以上老人15.77万人,占人口比重19.1%,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的严峻形势,县人大常委会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年度一号监督议题,连续三年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专项监督,连续四年听取政府养老服务专项工作报告,结合全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统一安排,科学统筹,创新举措,精心组织,县乡联动,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等多种监督手段,对全县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系统“会诊”,综合施策,督促责任落实,督促问题解决,以人大联动监督之力助推养老事业发展之效。

  通过人大持续联动监督,镇平县构建三级网络、创新实行“1+1+N”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线上”“线下”菜单式服务模式,成功创建了1家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5家老年友好型社区;在保障失独、五保老人等重点群体养老的前提下,对56家养老服务机构空置床位和层次低的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和升级,积极引进第三方运营团队,极大提升了服务管理水平;对全县新增的12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科学布局、合理选址,保障养老服务设施“零阻碍”;69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试点运行良好,养老服务便民实现“无障碍”;培训取证新增高级护理人员269人,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赋予了“动能”;全县医疗和养老机构全部完成医养协作签约,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行走的医院”强力运行加入,养老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实时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变现”,已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涅阳、石佛寺、柳泉铺等留守老人集中区,代表们推动建立的“爱心食堂+健康小屋”模式,让老人吃上了热乎饭、有了“健康管家”。“养老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兴中的这句话,已成为当地民生工作的金标准。

  食品安全“组合拳”,守护舌尖上的未来

  “现在食堂的饭菜不仅花样多了,陪餐制度的实行,家长还能够看到后厨的操作,了解饭菜的品质。”在镇平县一高门口,学生家长向回访的人大代表展示陪餐制及“明厨亮灶”系统。这个变化源于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一场“特别行动”。

  2023年春季学期,多位代表在接待选民时收到反映:部分学校存在营养餐搭配单一、餐食保温不好、菜谱不公示、食材采购不透明、乡下的用餐质量要高于县城等问题。

  常委会立即启动“四级代表联动”机制,对全县中小学食堂管理及营养改善计划、午餐配送工作进行集中视察,一是委托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对辖区内各学校开展专项监督,二是向驻镇平的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开展问卷调查,对学校随机暗访抽查,三是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驻镇平的16名省市级代表和89名县乡代表,分成4个视察组对全县276所中小学开展“全覆盖式”集中视察。代表们听取工作汇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充分征集意见建议,拿着《学校食堂管理22条检查清单》,从冷藏柜温度到留样记录,从供应商资质到餐费收支明细,查得细、问得准。

  在随后形成的审议意见中,常委会不仅指出问题,更开出“药方”:建立县域统一的食材集中采购平台、设立家长监督员制度、开发智慧监管系统。教育局在三个月内落实全部建议,如今全县学校食堂食材招标采购率达100%,“周食谱公示”制度让全县师生家长吃上了“明白餐”。

  这场监督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贾宋镇人大代表王式满在跟踪调研中发现,农村教学点配餐存在运输损耗问题,推动政府追加保温设备专项经费。而常委会制定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常态化办法》,将把每年春秋季的“食堂开放日”“陪餐制”等固化为制度。

  医疗系统“连环招”,疏通健康服务“末梢循环”

  在镇平县人民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糖尿病患者李建彬正在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郑州一附院的专家交流。“以前遇到疑难杂症需要往上级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看病待遇,药费还能直接报销,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便利,得益于县人大常委会对医疗系统的持续跟踪。

  2023年,县人大常委会针对代表在接待选民中收集的分级诊疗制度执行不够严格,住院转诊率居高不下,乡镇卫生院用药目录内可用药品少,紧密型医共体未真正发挥作用,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滞后,远程病理、远程检验等还无法实现“乡送检、县检查”,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受到限制,基层卫生机构运转经营亏损现象普遍,部分手术救命用药的价格翻倍加高,部分特效药物长期在县级医院买不到,只能到县内指定的药店里高价购买,镇村级医疗机构慢性病药物偏少,群众在基层买药不便等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哲渠带领部分市县人大代表、专委会委员和驻站代表组成调研组,对全县医疗保障工作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针对存在的医保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医疗医药行业行为不够规范、医保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等问题,常委会打出监督“连环招”:先是对医保局开展工作评议,专题询问中“慢性病认定程序能否简化”等提问直指要害;继而开展“代表进医保”活动,组织代表化身办事群众体验流程;最后形成继续推进医共体建设、认真落实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政策、充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强化医保基金监管、优化医保服务功能等8条建议,为维护和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如今,医保经办服务流程规范,“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并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持续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开通了网上直接结算业务,试点职工医保门诊手机端报销,开通医保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为省外患者县域内住院、门诊报销提供了“无障碍”服务,在“便民就医少跑腿”行动中,以县人民医院为试点,上线了病区结算系统,患者可在病区直接结算。

  走进镇平的村级卫生室,墙上统一的医保代办事项清单格外醒目。常委会推动的“医保下沉”工程,已将6项高频服务事项延伸至村级。“医疗民生不能止于修医院、买设备,关键要疏通服务的‘毛细血管’。”镇平县教科文卫主任廖潇磊说。

  机制创新,让民生答卷写满温度与厚度

  在这些民生实事的背后,是镇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的一套闭环工作机制。“五步工作法”——议题征集、深度调研、清单交办、跟踪问效、满意度测评,确保每个民生问题都有着落、有回音。

  在石佛寺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墙上悬挂的《民生诉求办理流程图》详细记录着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去年该站收集的47条建议中,关于改造镇区老旧供水管网的诉求从交办到完工仅用32天。“现在群众提的意见,代表盯着办,政府快速干。”村民马红豹的话道出了制度创新的实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镇平县“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的探索。在2024年县人代会上,全体代表从12个候选项目中票选出的“实施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实施居民健康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便民停车扩容行动”等10个项目,全部纳入县人大重点督办事项。常委会出台《2024年县民生实事项目及代表意见建议办理监督方案》,将人代会上代表票决的10件民生实事和代表提出的140件意见建议按照与业务相关的原则分解到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将督办任务分解到委室,委室将督办工作落实到日常,并采取常委会领导领衔“一对一”督办、对口委室“点对点”督办、媒体参与“面对面”督办、人大代表全程“实打实”督办的方式,建立“一月一检查,两月一报告,一季度一视察,半年一审议,全年一评议”的工作推进机制、相关委室沟通协调机制和全过程闭环督办机制,提高监督效率和监督质效。这种"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民生需求与政府决策的精准对接。

  周兴中表示,民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人大工作的价值,就体现在群众眉头舒展的瞬间,体现在急难愁盼解决的时刻。这份以初心写就的民生答卷,正在中原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镇平县人大常委会 王国英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