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唐河人大专题询问: “三满意”标尺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盛夏唐河,秩序井然。漫步城区,曾经拥堵的人民路南段如今畅通有序,大润发商业中心周边车辆整齐停放在智慧车场,万德隆三店门前占道顽疾一去不返,第五小学、第四小学周边“接送难”已成历史……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唐河县以人大专题询问“利剑”破题城市管理的精彩答卷。2024年10月以来,该县城市管理以“人大代表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归乡游子满意”为标尺,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城区治理从“痛点攻坚”迈向“常态长效精治”,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伟力。

县委领航:“三满意”标尺定方向,一线攻坚聚合力

  县委将人大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高站位谋划、强力度推进。

  定标明向,树牢为民“硬标尺”。专题询问后,县委书记贺迎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明确提出城市管理要让“人大代表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归乡游子满意”的“三满意”工作标准。他强调,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造福于民。要以“三满意”为镜,照出差距、照出动力,把民生痛点打造成治理亮点。这为整治行动确立了价值坐标和行动指南。

  一线督战,拧紧责任“螺丝钉”。县委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将城市管理纳入县委常委“包片联点”重要内容。贺迎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人民路南段、学校周边等治理难点区域暗访调研,现场协调解决智慧停车场用地审批、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畅等“卡脖子”难题,释放出“不达‘三满意’绝不收兵”的强烈信号。

  党建赋能,织密治理“一张网”。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城区划分为126个基础网格,推动城管、市监、交警等执法力量下沉,吸纳党员代表、社区骨干担任“民情前哨”。一年来,网格内累计解决乱停乱放、小广告等“微难题”320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格、难事联动解”,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人大亮剑:专题询问直击顽疾,闭环监督问出实效

  县人大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监督的锋芒精准指向城市“成长的烦恼”。

  精准选题,直击治理“堵点痛点”。紧扣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物业乱、占道摆摊看不到边”等问题,将城区交通秩序与城市管理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通过代表联络站“半月谈”、线上问卷“万人评”等方式,深度汇集民意,形成涵盖12类35项具体问题的“整治清单”,确保询问“问在关键处、戳到麻骨上”。

  动真碰硬,专题询问“辣味十足”。2024年10月24日,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气氛庄重而热烈。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围绕智慧停车建设滞后、执法衔接不畅、物业监管缺位等焦点,向城管、公安、住建等7部门主要负责人接连发问。一个个直指要害的问题,一次次坦诚务实的应答,在“红脸出汗”中凝聚起“必须改、彻底改”的共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达表示,询问不是终点,整改落地、群众满意才是衡量标尺。

  闭环跟踪,整改销号“一抓到底”。创新建立“清单交办、限期答复、现场视察、满意度测评”的闭环监督链条。今年6月4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代表开展“回头看”,深入大润发、第五小学、万德隆三店等昔日“重灾区”实地检验。眼见道路通畅了、车位智能了、街面清爽了,代表们现场评价:“这次政府是真下了硬功夫!”最终整改满意率高达98%,彰显了人大监督“真问、敢问、问出成效”的刚性力量。

政府答卷:多维攻坚亮剑顽疾,智慧赋能精管善治

  县政府闻令而动,以“综合提升年”行动为抓手,打出系统治理“组合拳”,答好民生“满意卷”。

  联合执法“攥指成拳”,市容乱象“清仓见底”。县长乔国涛挂帅,县城管局牵头,联合公安、住建、交通等6部门,打响城市管理综合提升“攻坚战”。城管局“亮剑行动”雷霆出击,聚焦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城市疮疤”,累计规范商户经营行为1800余家次,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市场监管局重拳整治“物业乱象”,对37家物业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并公开曝光。交警大队严查严管,城区主要道路拥堵指数下降35%,群众感慨:“路宽了,心畅了!”

  智慧赋能破题“停车难”,科技助力管理“精细化”。面对群众最急切的“一位难求”,县自然资源局、城管局联手破局:深挖边角地、闲置地潜力,建成智慧停车场8处,新增智慧停车位1200余个,“唐河智慧停车”APP让“一键找位”成为现实。县第五小学周边试点“潮汐车位”,家长接送实现“即停即走”。归乡游子王先生感叹:“往年回家‘抢车位’头疼,现在手机一查就有位,家乡越来越‘聪明’了!”

  建章立制固根本,“绣花功夫”绣出高品质。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出台《唐河县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机动车停放服务管理办法》等7项长效制度。推行商户“门前五包”责任制和星级评定,商户争当“文明之星”;推广“柔性执法”,对轻微违规以劝导教育为主。住建部门见缝插绿,新增口袋公园5处,“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精细化管理如春风化雨,悄然提升着城市气质与温度。

群众满意:以民生之“暖”检验工作成效

  从“怨声载道”到“交口称赞”。“以前这条路堵得水泄不通,现在畅通多了!”家住人民路南段的退休教师刘玉兰,对家门口的变化赞不绝口。一年来,县人大组织代表回访群众12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86条,推动解决路灯不亮、垃圾清运不及时等“小事”230余件。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温度”。县城管局为200余名流动摊贩协调了固定摊位,并在校园周边增设了“爱心护学岗”,学生家长感动地说,看到孩子上下学更安全,家长心里才真正踏实了。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现在看到占道经营,我们都会主动劝阻。”社区志愿者张兰说。通过唐河人大“代表随手拍”APP,群众累计上报问题3100余条,解决问题274件,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专题询问始于民忧、终于民乐,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课堂。“三满意”标尺下,县委统揽全局、人大监督有力、政府高效执行、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了“一盘棋”攻坚格局,智慧停车等创新实践,更是“科技+制度”双轮驱动的典范。满意度测评显示,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从2024年的78%飙升至2025年的92%,2025年春节期间,返乡游子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唐河新貌”。

  这场城市治理变革的源头活水,正是人大代表们“脚上沾泥”的扎实履职。从专题询问的犀利发问,到整改过程的持续跟踪,代表们参与方案制定、参与过程监督、参与成效评议,以“问题清单”对接“民生清单”,以“闭环监督”确保“整改到位”,用“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推动了问题整改落地见效,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在基层焕发了勃勃生机。

  如今,唐河的城市管理已形成“代表紧盯问题—政府精准施策—群众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这场由人大监督撬动的城市治理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人大代表“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铺展出一幅“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图景。

  通讯员 王英东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