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淮北街道:强化精准监督 保障残疾人权益
“以前轮椅出门得靠家人抬,现在家门口的坡道就能顺畅推出去,真是太方便了!”残疾人哲某,望着门前新修的无障碍坡道激动不已。这温暖的一幕,源于桐柏县淮北街道实施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在人大代表护航监督下,为辖区残疾人家庭筑起了连通外界的“无障碍通道”,更搭建起传递民生温度的“连心桥”。
入户摸排,把需求清单变成“定制方案”
“改造不能想当然,得蹲下来听残疾人说心里话。”淮北街道县人大代表梁志红带着调研笔记本,敲响了辖区第15户残疾人家庭的门。为摸清真实需求,代表们组成专项调研小组,用两周时间走遍5个行政村,对77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地毯式”摸排。
在一户残疾人家中,代表们发现该户因视力障碍,经常磕碰家具而受伤,当即在本子上标注“建议加装墙面触觉引导条”;走进另一户残疾人家中,代表们注意到卫生间门槛过高导致轮椅无法进入,特意测量了门口宽度和卫生间地面坡度。每到一户,代表们都要手绘房屋简易平面图,标注门宽、通道转角、厨卫布局等关键数据,最终形成的《无障碍改造需求台账》,不仅记录着“需加装扶手”“要改造坡道”等基础需求,更收录了“希望马桶旁有紧急呼叫按钮”“淋浴间淋浴装置能降低30公分”等个性化诉求。
“有的残疾人不好意思提要求,我们就得主动观察。”代表们总结出“三看三问”工作法:看日常活动轨迹、看现有设施隐患、看家庭照护能力;问生活最大不便、问改造优先顺序、问使用习惯偏好,确保改造方案真正贴合残疾人的生活实际。
全程督改,让施工质量经得起“细节检验”
“这处扶手的承重得再加固,不然老人用力起身容易松动。”在一户家庭施工中,代表们拿着《无障碍设施施工规范》,对刚安装的卫生间扶手进行检查。为保障改造实效,代表们主动当起“质量监督员”,从材料进场到施工环节全程介入。
针对施工方提出的“统一使用不锈钢扶手”方案,代表们提出异议:“部分老年人怕冷,冬天接触不锈钢扶手会不适,建议增加防滑塑胶材质选择。”经过协调,施工方最终提供了3种材质供残疾人家庭挑选。在坡道施工中,发现某户坡道坡度超过1:12的标准,代表们当即要求停工整改,直到重新测量调整至符合规范才允许继续施工。对于群众反映的“施工噪音大”“粉尘污染”等问题,协调施工方调整作业时间,采用湿法作业减少扬尘,最大限度降低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
施工期间,代表们建立“日巡查、周通报”机制,在现场记录施工进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问题。当得知某户因资金问题可能缩减改造项目时,代表们立即对接残联部门,推动将“紧急呼叫系统”纳入增补项目,确保改造“不打折扣”。
跟踪问效,使便民设施真正“用得舒心”
“改造完不是结束,得看残疾人能不能用上、用得方便。”改造工程竣工后,代表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回头看”行动。在残疾人熊某家,发现他因肢体不便移动不了轮椅,当即联系县残联配备电动轮椅;针对视力残疾人反映“触觉引导条颜色不够醒目”的问题,协调更换成黄黑相间的高对比度材质;邀请专业康复师一同走访,指导残疾人正确使用医用护理床、无障碍轮椅等新增设备。
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代表们还推动街道制作《无障碍设施维护手册》,明确“日常保养方法”“故障报修电话”等内容,联合村网格员每月上门检查无障碍设施使用情况。针对部分残疾人提出的“希望定期清洗防滑垫”“扶手松动不知找谁修”等问题,协调物业公司将无障碍设施纳入日常维保范围,打通“改造—使用—维护”的服务闭环。
“无障碍改造不仅是改设施,更是改观念——让残疾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吴莹莹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立“残疾人需求动态收集机制”,持续跟踪新增残疾人家庭的改造需求,让“温暖无障碍通道”延伸到每个需要的角落,真正实现“设施无障碍、心灵无障碍”的美好愿景。
通讯员:朱冉 彭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