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大石桥乡:聚代表力量 激活产业动能
在淅川县大石桥乡高质量发展中,乡人大及代表们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再是会议的“旁听者”,而是深入产业一线、问计于民、献策于政、监督于行的“实干家”。一场以“汇聚代表力量,激活产业动能”为主题的创新实践,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动铺展。
一线调研摸准“产业脉”。大石桥乡的发展,根基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如何优化布局、突破瓶颈?乡人大给出的答案是:脚底板下出真知。
告别“坐而论道”,代表们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工地。围绕“特色农业提效、生态文旅破题、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议题,乡人大精心组织系列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和代表小组活动。代表们带着问题清单,深入走访种植大户、合作社、小微企业和返乡创业青年。
“今年的香菇销路怎么样?”“加工厂扩建用地有困难吗?”“发展乡村旅游最缺什么配套?”……一句句务实的询问,记录下的是最真实的民声民意。乡人大代表李国红在走访西岭村食用菌基地后,敏锐捕捉到菌棒原料成本上涨和技术更新慢的问题,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通过这种“沉下去”的方式,代表们精准把脉了全乡产业发展的优势、短板和堵点,为精准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点子”绘就“新蓝图”。调研的“源头活水”,最终要汇入决策的“大江大河”。大石桥乡人大充分发挥代表“智囊团”作用,将一线收集的“原声带”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点子”。在乡人代会和闭会期间,代表们积极履职,提交了一批靶向精准、操作性强的议案和建议。
聚焦特色农业,李娟代表提出《关于扶持壮大大樱桃产业的建议》,呼吁加强品牌建设和提质增效;李国红代表提交《关于完善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生态文旅发展中,结合库区生态优势,马建岐代表牵头提出《关于整合资源发展丹江畔休闲观光农业带暨民宿发展的建议》,描绘农旅融合新图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代表王红伟提出《关于简化小微企业审批流程及强化金融支持的建议》,直击发展痛点。这些凝聚着代表智慧和民意的建议,被乡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吸纳。多条建议的核心内容被融入《大石桥乡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蓝图落地,关键在落实。大石桥乡人大将监督之力精准聚焦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项目推进,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紧盯项目进度,组织代表对乡里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如大樱桃产业园、那水乡生态观光民宿等,进行定期视察和跟踪监督。代表们现场看进度、问困难、提建议,推动解决项目施工便道不畅、企业用工短缺等实际问题。聚焦政策效能,听取乡政府关于惠农补贴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使用、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实等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代表们的“辣味”提问,有效促进了相关部门作风转变和服务提升。同时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建立代表建议办理“台账式”管理和“销号制”,由乡人大主席团牵头,对产业发展类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全程跟踪。有力的监督,疏通了政策落实的“堵点”,优化了发展环境,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产业发展动能得到有效激发。
代表们的躬身实践,点燃了群众创业干事的热情。他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证明:“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力量。
实践结出“丰硕果”。汇聚代表智慧与力量的新实践,为大石桥乡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更清晰,“特色农业为主导、生态文旅为突破、农产品加工为延伸”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发展瓶颈逐渐突破,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交通、融资、技术、市场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如乡村道路硬化完成,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银企对接会解决企业融资难等。特色品牌初显“大石桥莲藕”“丹江畔大樱桃”等地域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群众腰包鼓起来,产业带动就业1600余人,预计相关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增收50%。
汇聚代表力量,激活的是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彰显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淅川县大石桥乡人大的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真谛,探索出一条基层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发展的有效路径。站在新的起点上,大石桥乡人大将继续深化这一实践,凝聚更广泛智慧,激发更强劲动能,在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征程中,贡献更坚实、更卓越的人大力量!
通讯员:段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