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淅川县大石桥乡人大代表毕均清: 搭建信访“连心桥”用心用情解民忧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在淅川县大石桥乡,提起乡人大代表、信访办主任毕均清,许多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是群众诉求的倾听者,更是矛盾纠纷的“解铃人”。他将人大代表履职的根深深扎进信访工作一线,用心用情用力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有效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维护了一方和谐稳定。

  “连心”为基,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

  “坐在办公室,永远听不到最真实的声音。”这是毕均清常挂在嘴边的话。传统的信访模式往往是群众“找上门”,而“连心桥工作法”的第一步,就是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毕均清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结合信访工作特点,坚持常态化走访调研。

  他依托代表联络站+流动接访点定期接待选民,同时将“接访点”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集市广场等。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通过网格化排查+信息员网络,建立覆盖全乡的民情信息网格,发展老党员、老教师、热心群众担任信息员,第一时间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

  坚持用脚底板丈量民情。毕均清的足迹遍布大石桥乡的每一个角落。他常说:“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通过主动走下去,他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第一时间感知“风吹草动”,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桥梁”为要,构建多元化解机制

  “连心桥工作法”的核心在于“桥”,毕均清深知,搭建沟通理解的桥梁,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对于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他积极运用人大代表身份和渠道,对于走访和下访中发现的普遍性、政策性问题,形成高质量的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从政策层面源头解决。同时,邀请其他人大代表参与复杂信访案件的听证、调解,借助代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化解效果。

  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建立信访与司法、公安、民政、国土、农业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遇到专业性强的纠纷,毕均清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形成合力,共同“会诊”难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避免群众在各部门间“踢皮球”。

  在调解中,毕均清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他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找准矛盾症结,既讲透法律法规和政策底线,也注重乡情伦理和情感疏导,引导当事人在互谅互让中找到平衡点,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工作法”为纲,流程闭环确保实效

  “连心桥工作法”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和严谨的闭环管理,确保每一起信访事项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首接负责”筑根基,落实谁首次接待(或发现)问题,谁就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全程跟踪、协调、反馈,避免推诿扯皮。“精准研判”明方向,对收集到的诉求和矛盾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研判,区分性质、难易程度,制定个性化化解方案。

  “多元化解”求突破,根据案件性质,灵活运用代表参与、部门联动、情感疏导、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跟踪回访”固成效,事项处理后,不是终点。毕均清坚持定期回访当事人,了解协议履行情况、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巩固化解成果,防止问题反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总结提升”促长效,定期对典型案例和工作方法进行总结反思,提炼经验,不断完善“连心桥工作法”的内涵和操作细则。

  “连心桥工作法”的深入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据统计,近三年信访总量下降56%,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连心桥工作法”是大石桥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创新成果,通过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多元力量协同联动、工作流程闭环管理,有效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通讯员:段国锋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