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淅川县大石桥乡人大代表石俊侠: 守护清水北送的忠诚卫士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巡山无小事,护林大于天。”这是淅川县大石桥乡人大代表石俊侠履职的座右铭。他的身影常年活跃在库岸线和陡峭山林间,这份守护的艰辛,从他巡山的足迹可见一斑。清晨薄雾中,驾车在盘旋狭窄、拥有数十个陡峭拐弯的山路上巡护,对石俊侠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担任护林员十几年来,摩托车骑坏了4辆,仅现在开的越野车3年多就换了11个轮胎。

  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森林覆盖率对水质提升至关重要。自2004年成为护林员以来,石俊侠的脚步踏遍了刘家沟村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道路最陡的5000余亩林区,防火防盗防病虫害,车到不了的地方全靠步行,“每天几万步”是常态。2015年担任护林队队长后,他的担子更重了。

  石缝植绿巩固提升绿化

  石俊侠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比日常巡护更为艰巨的,是向石漠化宣战、在石头缝里“抠”出绿色。大石桥乡刘家沟村一带80%以上是重度石漠化。在这里造林,“需要把石头炸碎,垒成窝,从山下一筐筐挑来土壤,把树栽上”。石俊侠带领一二百位护林员,“扎”在陡峭山崖上,肩挑背扛,接力运送土石水,场面壮观。18年来,他带头种下的树已超过10万棵。

  面对干旱缺水的石漠化山区,石俊侠在实践中发明“瓶子滴灌”法: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倒插在树根旁,用泥土固定瓶身,让水缓慢渗入地下。“一瓶水大概能灌6天,就可以少浇一次水”。这项土办法极大提高了幼苗成活率,悉心培育下,栽下时仅五六十厘米高、小拇指粗细的树苗,第二年基本都能成活。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春花满山,焕发勃勃生机。

  在巩固绿化的同时,石俊侠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大力倡导并协助村民发展生态莲藕、优质软籽石榴、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他积极联系农技专家下乡指导,引进优良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帮助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昔日的普通农田和荒山,正逐步变身生态高效的“绿色银行”。

  情系群众 力促政策惠民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石俊侠始终牢记人大代表的为民宗旨。

  畅通民声渠道:他定期在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深入库区移民村组走访,认真倾听群众在产业转型、环保政策落实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将“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资金不足”“环保技能培训需求大”等声音精准传递到决策层。

  力促政策惠民:在参与审议乡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环保规划时,他据理力争,推动更多资金和项目向库区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倾斜,确保生态红利真正惠及库区百姓。淅川近年来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3%提高到49.7%,库区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及以上标准。

  情系特殊群体:对于因水源保护需要退耕、退渔或因参与生态工程而暂时面临生活困难的群众,他倾注更多关怀,积极协调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帮助申请临时救助,联系就业岗位,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石俊侠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大石桥乡生态屏障日益巩固。保护环境、绿色生产生活成为全乡群众的自觉行动,文明乡风与优美环境相得益彰。库岸环境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村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稳定,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加速显现。石俊侠代表的履职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中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刘怡扬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