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探索“四化”新路径 绘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样板
“大娘,您今年有一百岁了吧?您知道高龄补贴不?”“娃呀,俺今年都100出头了,俺啥都知道。八十岁奖五十,九十岁奖一百,一百岁奖三百。”这是9月8日,社旗县人大代表、下洼镇井湾村党支书郭书献在“深走访”时与村民侯兴荣的对话。
近年来,社旗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要求,秉持“脚步丈量民情、科技畅通民意、服务温暖民心、提升满意程度”的履职理念,打破“固定站点”时空限制,“让群众来”变为“找群众问”,探索出“联络阵地流动化、服务载体多元化、履职价值实用化、运行机制常态化”具有社旗特色的人大代表履职新方法,为谱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社旗实践”注入了强劲动力。
联络阵地“流动化”,为全域覆盖织密“履职网”
为有效破解固定联络站在传统履职中“三受限”难题(时间空间受限、地点履职受限、问题解决受限),该县审时度势,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创建“流动联络站”,力求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全天候”、解决问题“一条线”。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以‘三到位’为抓手,于2024年11月在大冯营镇试点创新设立人大代表流动联络站。通过将履职阵地前移至村委大院、村民家门口,延伸到集市、物交会、生产一线和矛盾纠纷现场,切实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文献充说。
专班保障到位。县级成立工作专班,乡镇(街道)组建工作队伍,县乡协同,构建起“1(县总站)+16(乡镇街道固定站)+N(流动站点)”立体网络,形成县乡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人员调配到位。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安排一名代表坚守阵地,确保站点“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其余代表编入流动站点,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楼栋、集市广场等群众聚集地,结合农时、节庆、重大活动灵活设点,实现了“群众在哪里,站点就流动到哪里”。
作用发挥到位。目前,全县流动站点已覆盖50%的行政村(社区),先后开展耕地保护、抗旱保秋、集镇治理等意见建议征集、政策答疑等活动300余次,累计接待群众4000余人,为群众解决急愁难盼问题700余件。
服务载体“多元化”,为民意表达开辟“快车道”
开设“小讲堂”课程。依托流动站点开设“流动小讲堂”,组织代表、专家、干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能等开展宣讲,变“被动解答”为“主动送学”,提升群众政策知晓度与法治素养。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宣讲120余场,受众3000余人次。
开展“深走访”活动。组织代表带着政策、带着责任、带着担当,深入网格、走进住户、面见商户。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环境等民生热点与发展难点,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听诉求,与百姓同围“一张桌”,听民声、记实情,建立“民情台账”。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走访收集问题建议400余条。
开启“微协商”模式。为了推动“问题在现场协商、矛盾在一线化解”社会治理工作,流动站点化身“微协商议事厅”。文献充表示,我们对权责清晰的事项,代表现场上报县乡人大并迅速转交相应部门办理;对涉及需多部门解决的问题,启动“联络站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下乡进站”,与代表、群众面对面沟通,共商解决方案,推动“问题清单”变“履职清单”;对专业性强的议题,由对应专业代表小组牵头组织深度协商,形成代表建议转交相关部门办理。
履职价值“实用化”,为县域治理开辟“新蹊径”
激活治理末梢。推动代表下沉网格担任“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为民办事员”,与网格员联动排查化解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0余起、信访积案8起。
赋能产业发展。针对辖区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瓶颈,引导代表组建“实地调研、技术指导、产品推广”三支队伍,分类推进、重点攻坚。下洼镇在县镇人大代表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山地资源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配比,破解产业发展困境,在余庄村、山口村、井湾村等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种植规模已达4000余亩。
精准服务民生。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监督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兜底保障,确保应帮尽帮、应救尽救,切实兜住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其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暑期无人看管问题,代表们协调学校、村委会开设“公益托管课堂”、组织志愿者辅导作业、开展文体活动,惠及儿童400余人;为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代表们建议在全县打造一批“老年助餐试点”,通过“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平价餐食,代表们定期到食堂查看饭菜质量,听取老人意见,确保服务暖心贴心。聚焦辖区群众遇到的突发事、关键事、困难事,成立临时帮扶队伍,架起干群“连心桥”,一面协调对策、一面争取政策,全力帮助、全力救助、全力协助群众难事办好、群众困境解决。
运行机制“常态化”,为流动履职戴上“紧箍咒”
建立值班延伸与智慧赋能机制。严格执行“固定站专人值班+流动站灵活设点”制度,县总站、乡镇(街道)联络站确保工作日“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流动站点提前公布接待时间地点。深化“智慧人大”平台应用,推行“代表履职专属二维码”,张贴至各村(居)委会、人流密集场所及流动站点,群众扫码可随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查询进度,实现“民意一键直达、办理全程可视、结果在线评价”。
建立专业联动与闭环办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诉求及县人大确定的重点监督议题,优先交由相关专业代表小组深度调研、研判和协商,提升履职精准度与权威性。建立“代表收集(线上/线下)—站点初审分类—县乡人大派单—职能部门承办—结果反馈代表与群众—满意度评价”闭环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对需多部门协同的复杂问题,由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或流动站点牵头召开协调会,推动“代表+群众+部门”现场联合协商,高效解决问题。
建立监督评议与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代表跟踪监督+群众满意度测评”双监督模式,对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由提出建议的代表或专业小组担任“项目监督员”,全程跟踪问效。修订《人大代表流动履职考核办法》,将线上民意收集量、问题解决率、专业小组活动成效、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及参与“小讲堂”“深走访”“微协商”情况等作为核心指标,记入代表履职档案。
如今,社旗县人大代表流动联络站正以“流动”破局,以“服务”凝心,以“专业”提质,以“制度”护航,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人大力量。
通讯员:张新军 赵兰奇 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