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之力 固生态之本 促发展之变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南阳市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

  “淅川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联动监督+代表参与’‘吸纳民智+持续问效’‘典型宣传+经验推广’,形成监督工作闭环,有效助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生态建设。”7月17日,在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工作专题推进会上,淅川县的做法受到高度肯定。这是该县人大在推动高效生态经济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聚焦监督重点,打好监督“组合拳”,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助力全县产业绿色转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淅川积极贡献人大力量。

  聚焦监督“关键点”

  找准发力“小切口”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县情实际,坚持聚焦“关键点”、抓住“小切口”,持续精准发力,让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聚焦县委决策部署靶向发力。紧扣县委中心工作,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县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同时,聚焦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等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专项监督计划,紧盯县委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关键指标,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力。立足淅川县位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的特殊环境,把水质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人大监督工作的突出位置,深耕生态监督。自2014年以来,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代表视察、进行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全力奏响服务渠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最强音,推动全县累计投入20亿元,新造林62万亩,环库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5.7%跃升至61.7%,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6年稳居全省县级首位。

  聚焦核心产业培育精准发力。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线,聚焦高效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文旅康养等特色主导产业,组织考察组赴省内外学习取经,形成新型工业化调研报告,为淅川县工业化提质增效注入绿色动力;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扎实开展林果业调研,创新采用“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外出考察+专家会诊”模式,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服务县委决策。围绕“文旅兴县”目标,2024年5月,县乡两级人大联动开展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11月,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视察民宿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级旅游景区3个,拥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带动3万余名群众吃上“旅游饭”,绿色产业发展态势向好。

  打好履职“组合拳”

  形成监督“新格局”

  近年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主动打破“听报告、表表态”的单一监督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法定监督形式,探索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协同联动的监督工作新格局,为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联动监督+代表参与”形成监督合力。2024年8月,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守水、护水、节水”活动、投身“守好一库碧水”专项行动;2025年4月,围绕库区生态环境整治,开展专题视察并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结合“两高四着力”代表主题活动深化提升工作,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主题活动,引导人大代表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水质保护等工作,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扛牢水质保护责任、服务高质量发展上,灵活开展调研、视察,争当保护水质与生态的先行者、监督者、推动者。大力实施“代表+产业”“代表+招商”结对计划,引导人大代表参与乡村产业项目对接和招商推介。2025年以来,20余名来自企业界的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12次,成功招引先进制造业企业4家。

  “吸纳民意+持续问效”强化监督实效。健全吸纳民意新机制,紧扣“建专班、建平台、建机制”,畅通代表建议和社情民意收集渠道,通过“人大交办→部门承办→效能督办”实现社情民意“专事专办”,及时协调解决好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县人大常委会连续10年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报告,累计提出62条审议意见,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和预期目标。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采取“回头看”或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跟踪督办,确保审议意见落地见效。

  “典型宣传+经验推广”放大监督效应。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发掘、总结和提炼基层在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聚焦产业发展,大石桥乡人大代表郭红彦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带领调研小组深入全乡10余个山区行政村,历时两个月,走访300余户群众,形成了《大石桥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调研报告》,精准指出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品牌弱等痛点。在此基础上,代表们联名提出《关于发展中药材种植与生态养殖特色产业的建议》,推动乡党委、乡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新机制。

  闭环监督“全链条”

  激活发展“新动能”

  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着力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选题、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等机制,深入实施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闭环监督,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破解发展难题。针对监督中发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面对某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题,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组织金融办和银行等机构现场办公,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针对某生态旅游项目用地的“瓶颈”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用地保障方案。

  提升环保自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监督过程转化为宣传高效生态经济理念、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将推动“大美淅川、活力淅川、幸福淅川”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成生态环保宣传“大合唱”,让环境保护蔚然成风。

  推动机制创新。针对监督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向县委报告、向县政府提出建议,推动相关机制完善和创新。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的意见》,编制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长效保护、管护机制。

  绿色经济既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如今,淅川农业正向生态高效转变,全县已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高效生态产业30余万亩,认定有机绿色基地面积74.5万亩,成功创建河南省第三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种植金银花、连翘等传统优势中药材5万余亩,发展医药和夏凉茶、功能饮料、果汁饮料等20余个品种;工业正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已发展汽车零部件关联企业87家、行业产值近百亿元,发展新型建材企业19家;服务业逐步向高端转变,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农旅融合示范园40个,实现综合收入2.02亿元;建成省、市一流的县级电商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通讯员:淅川县人大常委会  严志军  彭会娟


版权所有:南阳市人大常委会      备案号:豫ICP备19026864号    

本站所有图片、信息均为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