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法治十年“成绩单”亮眼:以良法善治书写为民答卷
法者,治之端也。2015年,南阳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年来,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耕地方立法沃土,秉持“专业立基、民意为本”理念,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16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地方性法规,为南阳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之基、为人民安居乐业谱写幸福华章。十年功在当代,善治利在千秋,2023年,南阳市人大荣获河南省立法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激励着南阳立法事业继续铿锵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发展领航之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工作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全省率先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南阳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法治化、常态化。
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南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和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立法工作,以“软环境”和“硬空间”协同发力,为南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白河水系水环境保护、城市绿化、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河湖保护管理等一系列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贯彻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通过明确责任主体、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等,为生态文明治理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推动南阳生态文明建设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跨越,助力南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科学立法,解决城市治理之困
立法之要,在于专业。法律是严谨的科学,立法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注重立法能力建设,构建了“能力提升+借智借力”双轨机制,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国人大和省人大举办的立法培训班,淬炼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善用政府部门实践经验,依托立法专家库、专业机构,将基层成熟做法升华为制度规范。
法规制定过程中,多次组织立法座谈会,邀请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专家、法律学者共同参与,针对法规中涉及的专业问题,反复论证、修改,坚持能用、管用、好用的立法理念,将复杂的专业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规范。
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中,明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硬约束,让“家门口上学”不再是等待;在南阳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中,细化“维保单位巡检频次”和“应急响应时限”,以法规条文给予人民群众“电梯安全感”;在南阳市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条例中,划定“消防车通道标线化管理”标准,为应急救援抢出“黄金时间”。
坚持民主立法,唱响民生幸福之歌
“法合人心而后行”。人民有所呼,立法当有所应,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探索建立了收集、办理、反馈的立法吸纳民意工作机制,不断搭建、完善“民意直通车”,让每部法规都流淌着民生温度。
立法计划阶段,通过网站、报纸、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广泛征求意见,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白河保护”“停车难收费乱”“学校食品安全”等十多项民生诉求纳入立法“选题池”。法规制定阶段,每部法规开展大范围征求意见3轮以上、多的5轮以上。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及广泛深入开展立法调研等,畅通民主立法渠道,更好实现汇民意、聚民智。
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中,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噪声、餐饮油烟污染、流动摊贩管理等问题纳入执法范围。起草公共停车场建设与管理条例时,群众普遍反映“免费时长太短”,经多轮论证,最终敲定“道路停车泊位免费时长不少于1小时”,创全国同级法规中的最长纪录,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对此高度评价: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起草时,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食堂饭菜价格有些贵”,为推动解决这一问题,法规起草组研究讨论后,将“安全、平价、健康、营养”的原则写入法规。
十载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以16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法规,为城市发展立规明矩,向群众传递法治温度,以“专业+为民”的立法实践证明:唯有植根实践、倾听民声,方能锻造出真正服务发展、惠及民生的“法治重器”。
通讯员: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