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人大代表风采: 默默耕耘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三头牛”
众所周知,“牛”在不同文化和领域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以勤劳奉献、力量坚韧、财富吉祥、踏实稳重、温和善良等性情被人们所喜爱。如今,社旗县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带动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产业的“牛代表”,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袤大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
一心为民的“属牛”代表,在棵棵蔬菜上“写履职”
1961年(牛年)出生的张建青,是市第七届人大代表,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党支部书记。因一句“种植反季节蔬菜能致富”的话,点醒了张建青,他决定先在自己责任田里种植大棚蔬菜。
“没钱,我就动员妻子拿出盖房子的1.2万元;没技术,我就奔山东、跑江苏拜师求教;没配套机井,我就在大棚口打‘对口抽’。”张建青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就这样,张建青起早贪黑,一架子车一自行车地到附近集镇或村子里吆喝着去卖,当年种植的2棚西红柿净收入一万六千多块钱。
一时间,张建青成了摆脱落后的“致富能手”,成了科技盛宴上的“座上宾”,成了致富故事会上的“授课人”。接着,桥头镇把日光塑料大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并给予每发展一棚蔬菜5000元贴息贷款进行扶持。仅2002年,本村125户发展495棚,平均每棚纯收入1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
2003年,张建青高票当选为村干部,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被县委、县政府评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当选为南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被评为南阳市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南阳市第三届劳动模范。
在2004年3月召开的县七届人大二次全体会议上,张建青提交的《关于下拨小额贷款扶持大棚蔬菜生产的议案》,使150户的蔬菜大棚得到120万元小额贷款扶持。
在全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2017年,张建青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当时小河流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按照村产业规划,他先把村里2600亩蔬菜生产基地租赁给河南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农户先获得租金和分红钱。然后,按照公司+协会+代表+农户“四加经营模式”,让村民再进入公司务工挣钱,使8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并使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0万元。
如今,在张建青精心培养下,该村已有20名怀揣种菜技术闯天下的“菜专家”“棚事通”,拉起了自己的队伍,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全力研究蔬菜大棚搭建的姬兴见,2019年成立“爱心菜棚搭建工程队”,外出到周边县(市、区)搭建蔬菜大棚,年纯收入在40万元以上。
张建青被评为南阳市2019—2020年度优秀人大代表、南阳市2018—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南阳市“百优”党支部书记和社旗县“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的村2022年5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一村一品示范村”。
攻坚克难的“喂牛”代表,在头头黄牛上“淘金子”
社旗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葛保超,时刻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神圣使命,科学饲养黄牛、带民致富、热爱公益的事儿,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48岁的葛保超,1990年开始跟着父亲喂养南阳黄牛,1998年到湖北武汉宰牛卖肉,2006年与弟兄们抱团投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了社旗县中发清真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当时,黄牛年存栏600头,年出栏2000头,不仅年纯收入50万元,还吸纳务工人员13名,使他们年均收入在2.5万元左右。
进入2017年,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手段逐渐科学,葛保超的社旗县中发清真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变更为南阳市保成牧业生态有限公司,年存栏800头,年出栏3000头。由于他喂养的南阳黄牛个个膘满肥壮,油光毛嫩,颇受客户喜欢,牛肉远销至湖北、福建、广东等地,被河南省畜牧局、财政厅定为全国农业推广“畜牧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2018年被湖北省武汉市商务局确定为2018-2019年度武汉市市级地方重要副食品“储备基地场(库)”。
“平时,我们注重牛饲料储备,专一购置了一台青储机,抓住夏秋两季秸秆回收,每年仅回收秸秆费用就需300万元。”葛保超介绍说,这样,不仅减少政府禁烧精力,而且让废物得到有效利用,还能让环境不受污染,又能使农户增加收入。
他所经营的公司在县镇两级人大、政府努力协调下,投资2000多万元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在宛城区金华镇建成占地50多亩的标准化南阳黄牛养殖厂,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可吸纳当地10人进厂务工,月工资也在3000元以上。
在具体喂养中,葛保超建立了包括消毒防疫、饲料配比在内的科学喂养10多项制度与规章。如今,葛保超在社旗县郝寨镇公司养牛,在武汉宰杀卖肉,吸纳务工人员25人。
在2017年全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葛保超的公司被县扶贫办和郝寨镇定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进公司务工,每年每户享受500元分红。与此同时,一心热爱公益事业的葛保超,连续四年在教师节期间每年向学校捐助5000元,被郝寨镇人民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个人)”。
平时,葛保超立足自身黄牛养殖优势,经过走访县域内的养殖场,为出售、购买提供方便,多次向县人大建议硬化、加宽养殖场道路。分管农业的有关负责人以及郝寨镇党委、人大、政府多次就道路整修问题进行现场办公,最后均得到及时解决。
下一步,葛保超决心以更加拼搏的奋斗精神、更加出彩的履职行动、更加有效的带富情愫,为谱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社旗实践”新篇章贡献自己力量。
善于创新的“姓牛”代表,在条条袋子上“助增收”
社旗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社旗县星海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桂生,在姊妹中排行老大。初中毕业后,他就到泌阳县城学木工,回来后办起了木工加工厂,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牛桂生在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中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锋党员”“发展经济先进个人”。
1997年4月,牛桂生投资32万元,租用3.8亩地,购回4台圆织机,在社旗县李店街上办起了塑料加工厂。随后,又注册成立了社旗县星海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牛桂生的公司有了较大发展,员工已达到80多名,生产机械已达到40多台,并在桐柏县开辟了一条生产线。到了2006年,随着塑料袋市场的不断发展,简易较小的塑料袋已慢慢被淘汰,2007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更新设备开始生产集装袋。由于自己守信用重合同,再加之产品已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获得河南省出口危险货物包装质量许可证书,所生产的集装袋供不应求,产品远销河北、湖北、陕西、重庆、内蒙古等地区,并出口到韩国及东南亚等一些国家。
2012年牛桂生收购了淅川、西峡两家塑料厂后,已发展成为拥有占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引进国际先进的平膜拉丝机、梭圆织机、高速无梭织袋机、印刷机、涂膜机、彩印机、打包机等,从造粒、拉丝、织布、裁印、缝制一条龙生产。
如今,牛桂生的公司已成为社旗县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下设3个分公司、11个加工点,安排就业人员600多名,月收入均在3500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中,牛桂生主动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当时,他就立下“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责无旁贷”心志,“扶贫车间”每年按10个月生产时间计算,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每个工人每天按加工70条袋子计算,一年干8个月就可收入1.8万元左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牛桂生的辛勤努力,他的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民政福利企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和社旗县优秀民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南阳市职工之家、社旗县铭记英烈“共育共建单位”等荣誉,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通联:社旗县 赵兰奇 闫红志